古村吐新韵 步步有人文

来源: 地面砖    时间: 2024-02-09 16:29:54   
iv>

  中国著名文学家、艺术家冯骥才曾提到,古村落是中华民族最大的文化遗产,其价值不比万里长城低,“万里长城是一条线,古村落遍布中国”。近年来,遂溪县根据省、市部署大力推进“百千万工程”,积极打造农文旅

  如今,借遂溪示范带建设的“东风”,这群古村落正积极探索着古村保护和发展的新道路,致力于成为遂溪人文风貌的靓丽名片。

  红砖黑瓦、百年古树、千年古井……走进遂溪县建新镇苏二村,一幢幢别具特色的岭南清代建筑映入眼帘,在炊烟的映衬下若隐若现,这里的古民居建筑群,是粤西地区保存较好的古建筑之一,全村一共有40多幢明清时代的古民居,所有街巷均以青石铺地、古建筑以石砖结构为主,木雕、石雕、砖雕丰富多彩,巷道、建筑布局相宜。

  这群“原住民”扎根于此已有上千年的历史,该村以其气势恢宏的建筑、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于2008年入选首批广东省古村落名录。

  苏二村曾为“荔枝村”,相传因宋代文豪苏轼二进村中而改名苏二村,凭借着古村“硬实力”和东坡文化“软实力”,如今,苏二村在研究粤西古民居建筑文化、人文历史背景和文化旅游等方面极具开发价值。

  无独有偶,往北望去,位于岭北镇的调丰村于2014年入选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至今已逾千年历史。调丰村内的千年古官道,如今正以其“身体”上成千上万的车辙轨迹诉说着一段沉眠已久的辉煌历史。

  大宋年间建筑的程氏祖祠,八角石井、东坡石井;明清时期的外翰第(北京大屋)、景兰阁;还有元明清时期的古民宅八十多座,横跨几个朝代的调丰村古建筑是遂溪县古村悠久历史的有力体现,这些具有颇高考究价值的历史古迹,如今大多保留着原生态、未开发的模样在此沉寂了成百上千年。

  “遂溪的东坡文化十分丰富,历史上苏东坡的足迹遍及调丰村、苏二村和双村等村落,为当地文化带来了丰富的内涵。”调丰小学前任校长程侯鑫说到苏二村的“往事”、调丰村的东坡井、双村的“坡老赠砚”典故……遂溪古村落连片形成一条苏东坡文化带,既有建筑“硬实力”,又有文化“软实力”,让遂溪古村落有着极高的历史、艺术和文化价值。

  谈起古村落建筑群,遂溪县历史根基深厚,实力不俗。但有了丰富的历史背景和文化资源,古村落的保护却是一大问题。

  “原本有不少村民觉得应把古民居推倒后重新修建,如今在专业的人建议下,我们坚持‘修旧如旧’,将古村的原生态保护起来,在原有基础上维修、改善。”调丰村村民程侯鑫说道。

  古村落保护离不开村民们保护意识的提升,村庄的完整性、真实性是古村保护中的重点工作。《战略规划(2018-2022年)》就精确指出,历史背景和文化名村、传统村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等自然历史背景和文化特色资源丰富的村庄,是彰显和传承中华优良历史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要统筹保护、利用和发展的关系,努力保持村庄的完整性、真实性和延续性。

  一直以来,遂溪各古村都积极探索着古村落保护方式。自2011年起,苏二村和调丰村便成立文化遗产保护领导小组,着手古民居修缮保护工作,通过积极申报文物保护单位,自筹资金和争取国家资金支持,对古村落巷道和部分古建筑进行修缮,并相继建立起安全保卫工作制度、消防安全年检、日夜巡查制度、防台风工作预案等保护方案,把古民居的完整性、真实性、延续性落实到位。

  如今,这只队伍不断更新换代,一方面维护好一方古建,另一方面计划打造特色民宿,加强配套设施建设,全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让古村落得以走进大众视野。

  “对于做好农村古建筑、古民居的修缮和保护工作,我们很重视,并积极在乡村居民中加大宣传力度,强化群众对古建筑、古民居的保护意识。”建新镇苏二村村委会主任黄庆由说,在修缮、复建或大修这些古建筑的工程中,从始至终坚持“修旧如旧,保持原貌”的原则,并使用科学的保护方法,有效延长这批古建筑、古民居的使用寿命。

  当前,以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为契机,调丰村在古村古建筑的保护之外,进一步谋求创新发展趋势,在遂溪众多古村落中成为首批“吃螃蟹的人”。

  今年11月,岭北镇调丰村风貌提升建设项目正式开工,项目计划建设东坡文化公园、四小园、东坡亭风景台等。一批批施工队伍正如火如荼地进行乡村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改善。

  立足“调丰村古村落”发展定位,岭北镇调丰村正探索推进古村落开发,重点推进农文旅融合发展,力争在2023年底前建成集生态农业、乡村旅游为一体的综合性文旅村庄,合力打造“既有颜值又有产值”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不断擦亮“中国传统村落”名片。

  为此,近年来香港中文大学博士、湛江博物馆馆长、湛江历史学家、著名作家洪三泰等专家学者陆续到访调丰村“千年古道”考察调研取证,让调丰古村落赚足眼球。

  根据专家意见,当前调丰村进一步挖掘调丰村历史背景和文化元素,将千年古官道、历史建筑、古树等纳入村庄规划,因地制宜、科学推进千年古村落文化保护与传承发展,围绕调丰村文旅资源,逐渐完备配套基础设施,加大人居环境整改治理力度,逐步提升乡村风貌。

  “当前调丰村正积极融入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以东坡文化为核心将古建筑古迹等串联成东坡文化带,打造东坡文化公园、东坡书院等风景点。”程侯鑫说道。除了做好基础的古村落保护,调丰村正谋划挖掘古村落多元价值,深度研究修复和翻新历史古迹的可能性,计划投入400万对明清古民居进行保护式修缮,引进专业团队进行东坡文化公园、乡村庭院等连片打造,发展庭院经济。

  此外,调丰村积极发掘古迹文化内涵,开发文化体验产品、文化体验精品路线,以调丰村古官道遗址为龙头,将景兰阁、北京大屋、东坡井等古迹串联起来,积极融入乡村振兴示范带,打造调丰古村落“旅游圈”,带动调丰“土特产”销售。同时联合广东北部湾农旅产业园进行深度合作、研学共享,进而提高调丰古村落的知名度。

  一口古井、几棵老树、颇具风格的山墙,绘出了古村落独特的文化符号,当前遂溪县全方面推进“百千万工程”,多个古村落保护计划被纳入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中。在遂溪积极探索古村落保护模式的同时,放眼半岛之外,已有不少古村成功转型,焕发出新的魅力,成为城市文化的“当家花旦”。

  位于东莞市茶山镇的南社村如今探索出古村保育活化利用的新路径,以创新模式为古村赋能,成为远近闻名的“网红村”。今年,南社村作为东莞市“百千万工程”中的村级标杆之一,十分亮眼。

  南社村至今已有800多年历史,村内各式明清时代风格的古建筑保存完整,独具岭南风韵,其古建筑在年代、形制上与遂溪古村落有着诸多相似之处。近年来,南社村积极谋求古村发展新模式,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坚持以古建筑为核心向外拓展,通过打造乡村风情体验区、民俗活动和开发民宿等举措,探索出了一条保育活化的古村保护新路子。

  南社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谢柱成在接受羊城晚报采访时表示,南社古村要长远发展,古建筑保护是基础,但要谋求长远发展,必须结合现有产业,融入新的业态。

  依托良好的古建筑基础,当前南社村守好自己的“岭南味”,还原各种非遗文化和习俗,把古村打造成一个“活的博物馆”。通过引进第三方公司全力打造非遗体验区,通过打造文化体验区、茶文化体验区等平台,发挥古村的特色文化资源优势,提升文物资源利用率,增强祠堂的观赏性和趣味性,让古村生态以现代模式焕发新风采。

  祠堂里观展、古居里品茶、展览中体验非遗,如今的南社村通过合理规划利用本土文化元素,打造南社斋醮、开灯文化节等一系列特色文化品牌,引得不少游客慕名前来打卡、游玩。今年国庆期间,南社村共接纳了3万多名游客,带动当地旅游综合收入从2006年的十多万元提升至上千万元,游客汉服上街已成为村中日常。

  位于江苏省南京市的漆桥村号称“金陵第一古村落”,有将近2000年的历史,近年来,漆桥村坚持整体保护,积极将传统村落与现代生活方式相融,实现保护和利用的统一,如今成了古村创新保护的教科书级别的典范。

  “一般人会把历史建筑跟现代生活对立起来,觉得这两者是非此即彼、你死我活的关系。”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罗德胤在接受中国旅游报采访时如此说道。

  而漆桥村围绕古村保护,坚持在保护中进行开发,先后启动三轮修缮工程,最大限度保留原住村民,保留铁匠铺、竹篾店、粉丝坊、豆腐坊等传统店铺,对竹匠、木雕艺人等传统工匠进行扶持保留,让传统商业与手工业成为古村旅游业的一分子,实现活态传承。此外,漆桥村政府拨款免费为村民修缮老宅,村民们不但能住在老宅,同时老宅对来参观的游客开放,实现了传统与现代业态和生活方式的良好结合。

  通过活化利用历史背景和文化资源,漆桥古村在保持历史建筑的外观、风貌等特征基础上,合理规划利用、丰富业态、活化功能,让古宅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民俗文化提供展示空间,年接待游客约30万人次。

  遂溪县调丰村内,一阵嗡嗡声吸引了附近村民的目光,一台无人机缓缓升空,在一排排紧凑的四合院岭南古建筑上空掠过……

  随着的挺进,古建筑高精度影像被完整采集,经电脑处理生成三维模型后,古建筑的线、面、体,以数字化的形式在电脑屏幕中被勾勒出来……斜距、坡度、倾斜角等数据一览无余。

  “我们希望能为古村落的保护、传承和发展出一份力。”岭南师范学院地理信息科学专业2022届学生蔡敏惠说道。为加强乡村振兴背景下传统村落现状保护与数字化研究,2023年7月,岭南师范学院地理科学学院“古建奇探”社会实践队12名成员赴遂溪县岭北镇调丰村开展暑期三下乡活动,帮助调丰村探索数字化保护的新路径,充满了科技味。

  “从摄影测量的结果来看,小部分建筑年久失修,长有杂草,部分外墙有很明显的塌陷。”经蔡敏惠介绍,在古建筑保护的基础测绘过程中,传统测量只能测量点到点的距离,工作强度大,且存在人的因素干扰。

  而数字化测绘有力地解决了这一痛点,数字化保护对尺寸数据测量的准确率高,智能量测建筑平距、斜距、坡度、倾斜角等数据,并且非接触式的测量安全性高、速度快,与平面尺寸不同,无人机倾斜摄影测量的数据经过专业软件处理后生成三维空间尺寸信息,可视化程度也很高,更具观赏性。

  点开生成的三维效果图,可见古建筑纹理、光影、空间、材质等细节……借助三维可视化的方式,“古建奇探”团队完整保存了古建筑包括细节纹理、空间尺寸的数据,生成的实景数据精准还原了古建筑的整体风貌,大到外墙塌陷、小到地面砖面铺设纹路都可以清晰看见,同时减少了人工测量时可能破坏古建筑的风险。

  “我们通过外业的无人机倾斜摄影收集古建筑的高精度影像,再使用专业软件进行三维模型构建,复建了古建筑的线、面、体等各种数据,获取到人工难以测量的位置和尺寸数据。”蔡敏惠说道,三维建模成果图可以观察到调丰村古建筑的全貌,认识建筑结构和特点,及时有效地发现潜在的损毁和危险,为后续的修缮和保护工作提供相关依据,同时能在不干扰古建筑原本形态的前提下实现精细化的测量分析。

  “湛江的古村落大多知名度不高,仍处于未开发的状态,虽然这样做才能够避免古建筑的原始形态遭受破坏,但缺乏宣传和开发会在某些特定的程度上导致村民收入得不到改善、雷州文化的辐射作用不高等问题。”蔡敏惠说道。

  曾在肇庆高要的黎槎古村和赤水塘古村当地考验查证过的蔡敏惠,发现当地的古建筑保护完善,并发展了旅游业,景区配套设施完善,给当地居民带来丰厚收入。于是在回到学校后,与团队一起收集全省的传统村落分布数据,发现位于湛江市遂溪县的调丰村早在2014年就被国家公布为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可是,从调丰村的别的资料来看,其保护程度远不如肇庆的两个古村。

  “我们在村中曾走访调查了部分村民,调查的最终结果显示有53%的村民不曾听说过无人机古建筑数字建模,但有91%的村民对这项技术感兴趣。”当前,“古建奇探”团队用数字化技术激发村民对古村保护的意识和关注度,但在探索数字化保护古村之外,他们同样积极探索古村向文旅转型的方式,为展现古村落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和美学价值,开发了一系列文创产品。

  在三下乡实践活动期间,蔡敏惠与小组成员一起参与到调丰村研学课程的设计,并争取和旅游社合作,设计了钥匙扣、书签、帆布包等一系列的旅游文创产品,希望能够通过更多途径吸引游客。

  “我认为,未来湛江古村落保护还需要从古建筑的‘物理’层面深入到‘精神’层面,让古建筑成为雷州文化的代表之一,由内而外焕发生机。”蔡敏惠说道。